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喜迎党代会·辉煌的六年】真抓实干 构建协同高效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30 点击量:

本文2024年10月28日刊发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链接:https://news.hust.edu.cn/info/1002/53729.htm


超净间实验室里,一种新的纳米材料正在高温高压反应釜里结晶生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内,植物废弃物气化热解实验在集中供气和通风系统加持下紧张有序进行;辐射安全防护装置中,辐射加工技术研究实验正紧锣密鼓进行;SPF级屏障系统中,药物性肝损伤保护剂筛选动物实验正有条不紊开展;生物安全实验室里,一截基因片段正在重组、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已被过滤净化……我校通过健全责任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保障条件建设、狠抓教育培训等措施,构建了协同高效、强大有力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关键技术的重要策源地。我校作为高等教育国家队,科研体量快速增长,科研任务日益繁重,实验风险也随之增大,为教学科研提供保障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着力构建组织架构,持续夯实主体责任,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组织架构 夯实主体责任


强化架构,夯实责任。2019年学校修订《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规定》,明确了学校、院(系)、院(系)内设机构及实验室、课题组多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校明晰了实验室技术安全归口管理部门和十余个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的职责范围,极大提升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协同性,进一步强化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夯实主体责任。



精细管理,担当前行。面对数万人的实验师生规模、3000余间实验房间、每年数千公斤的管制类危化品、数百台特种设备和压力容器等,实设处探索构建了实验室安全管理“一三三”模式(即一项认识,三项保障,三个抓手),实验室安全管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进步,从几乎空白到比较完善的跨越。


抓细落实,提升技能。明确提出“一室一清单”“一机一规程”的管理要求,对危险源进行辨识,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可能导致的事故,在全校实验室识别安全风险点数千个,规范和优化各类SOP(标准操作规程)3000余项;要求各院系根据内部学科专业特点设置应急处置现场首席技术专家,全程谋划实验室技术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的现场组织和复盘总结,以确保师生知晓实验风险、遵守操作规程,熟知应急措施,提升安全技能。


健全管理制度 规范业务流程


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学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日益健全,2019年修订的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纲领性文件“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规定”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内涵;“实验室安全管理奖励暂行办法”和“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体现了激励、约束机制;用以规范具体工作的有“危险化学品采购合同管理细则”“实验室安全检查实施细则”“安全保障条件建设项目管理细则”“废弃物回收处置细则”;响应事故发生的“实验室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从源头管控实验室安全风险的“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等,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涵盖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方面。


过程管理更加规范。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标准工作流程,包括剧毒化学品线下采购审批流程;精神、麻醉类药品线下采购审批流程;管制类危化品、非管制类危化品和普通化学品的线上采购审批流程;危险化学品废弃物回收流程;实验室感染性样本申购流程;一、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流程;特种设备申购与登记工作流程;放射性同位素申购流程等十余项。以上流程全部在实设处网站公开发布,全校涉及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的实验师生均可查阅并按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实现了规范管理。


注重教育培训 筑牢意识防线


活动推陈出新,师生受益广泛。安全教育的意义是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实设处连续六年举办“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深受师生好评。活动内容丰富并不断推陈出新,由安全知识与典型案例展、安全知识竞赛等常规系列活动升级到应急演练、优秀实验室现场“临摹”、实验室安全DIY、实验室安全小视频征集、“安全闯关”等知识性、专业性、互动性强的活动。每年“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受众累计达数万人次,极大提升了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促进了师生观念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的显著转变。


教材填补空白,安全课程首开。六年来,牵头组织生命、化学、环境、基础医等学院编写出版《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化学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医学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专业教材,将实验室安全教学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开设实验室安全必修课程(生命学院16学时、材料学院16学时、药学院16学时、化学院8学时、电气学院8学时)。


实施资质培训,准入前端把关。狠抓安全准入教育,严把“入口关”,利用“实验室安全培训考试系统”,组织新进教职工和研究生(硕士、博士)进行安全知识测试;开展特种设备管理人员与压力容器作业资质培训,确保新的从业人员按要求持证上岗;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核,为辐射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和培训档案;对校院两级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年度准入测试;更新包括通识、化学、辐射、医学生物、实验动物、气体、压力容器、电气、机械等方面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测试题库。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管理能力


专业队伍日益壮大。面向时代需求,学校及时扩容校院两级实验室安全专职队伍,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专职队伍从2018年的3人扩容到目前的8人,其中3人持有“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2人持有“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资格证书”。院系层面,2018年,化学院、材料学院首批招聘3名专职实验室安全员。截至目前,机械、能源、光电、电气、环境、药学、国光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理工医重点单位均已配置专职安全员,共计10名。


管理能力日益提升。为提升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实设处分期分批选派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组织实验室安全管理沙龙,就工作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持续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建设了一支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的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队伍,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队伍保障。


加强保障条件 降低安全风险


加大建设力度,提升安全保障。六年来,学校为20多个理工医重点院系组织实施建设了120余个实验室技术安全保障条件建设项目,累计投入经费7500余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实验室通风系统、集中供气系统、危化品试剂柜、生物安全柜、应急喷淋与洗眼装置、视频监控系统、危废贮存站、废气废水处理等项目。通风系统解决了实验废气的排放问题,集中供气系统改善了之前存在的实验室气瓶多、危险气体种类多的状况,实现了实验室通风和用气安全;危废贮存站的建设释放了实验室空间,极大降低了危废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带来的安全风险;应急喷淋与洗眼装置,可降低实验室意外发生燃烧、爆炸、腐蚀等事件时导致的人身伤害,减少财产损失。



持续推进信息化,工作高效更便捷。近四年先后上线“危化品申购系统”“安全现场检查系统”“安全视频检查平台”“危化品智能管控物联网”等项目,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发展。“危化品申购系统”实现了师生办理业务“不跑腿”,有效推进了实验室危化品的“源头管控”;“安全现场检查系统”依据实时录入的安全隐患及设定的评分准则,直接给出评分结果,实现安全检查的“定量化”,为实验室安全评星定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危化品智能管控物联网”实现了“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一期建设实现全校12个学院、31间实验室、300余种、近3000瓶管制类危化品入网集中管理,通过人脸识别简化“双人双锁”管理;借助RFID技术无感采集,自动更新试剂的存量及使用数据;智能引导用户按规范操作,实时识别违规操作并预警。学校统筹谋划长远发展,加强实验室安全保障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物防技防”作用,通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先进技术,显著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全面预防安全事故。


创新工作方法 建设成果获奖


由“定性”到“定量”,“形成性评价”促提升。2020年7月,实设处创新安全检查方法,探索基于“形成性评价”的院系与实验室(房间)安全管理量化打分评价,改原来的“漫灌式、游击式”安全检查为“定点式、连续化”安全检查,力争让实验房间的安全文化与习惯实现从“弹性变形”到“塑性变形”的转变并形成样板效应。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评选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先进院系、院系内设先进二级机构、先进实验室(间)和先进个人,并予以表彰。以此为契机,全校范围内形成了“比优促改 你追我赶”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氛围,极大促进了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聚焦“三个转变”,工作成果获肯定。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实施实验室安全管理“从行政化向专业化、从定性化向定量化,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三个转变”。其中,定量化工作改进方法“实验室样板间式安全检查”于2022年6月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典型工作案例成果一等奖。



安全管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学校将进一步真抓实干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营造安全氛围,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更加严格的工作标准,全力以赴守牢安全底线,保障学校教学科研有序开展,为平安校园建设保驾护航。


(文 田志平 毛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