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022年3月3日刊发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链接地址:http://news.hust.edu.cn/info/1003/43988.htm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实验室工作特色速览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在2019-2020年教学实验室工作考核中,位居优秀行列。学院拥有“国家级机械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级机械学科虚拟仿真中心”三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承担30门实验课程,服务机械、材料、能源、船海等11个院系的2200余名学生,年教学人时数约5万;线上实验年服务外校学生约6600人,人时数达1.3万。
学院教学实验室工作的显著特色和优势有:“STAR”文化造就优秀团队,名师引领构建先进实验教学体系,教学、科研实验资源一体化管理,实验中心运行信息化智慧化。
“STAR”文化造就优秀团队
机械学院是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最先创立的院系之一,也是国内高校中实力最强的机械学院之一。70年栉风沐雨,铸就、传承了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STAR”(Striving、Teamwork、Agility、Responsibility四个单词的缩写)文化,其精髓是“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快速反应、尽职尽责”。 学院教学实验室工作团队亦深受“STAR”文化的浸润和引领,形成团结高效、恪尽职守、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优良作风。
学院实验室建设工作分管院长张芬博士,与本科教学工作分管院长王书亭教授密切配合、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学院教学团队和实验技术团队,相互衔接、开拓进取,构建并保持一流的实验课程及条件保障体系。
学院实验中心现有实验技术人员20人,其中正高2人,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8人。 “STAR”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发扬。王峻峰、徐龙、朱国文、蒙运红等资深教师以身作则,夙夜不懈,全身心扑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传帮带”作用;黄弢、朱岩、李娟、王勋等中青年教师爱岗乐业、肯干肯钻,专业水平过硬、综合能力突出。
他们热衷实验技术研究,屡获大奖。2020年,任清荣老师主创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总线接口与通信协议”等6项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2021年,黄弢等老师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全天候开放实验平台”拿下学校第十二届实验技术成果奖特等奖。
他们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屡有斩获。近两年,李喜秋、刘伦洪等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获第三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国家一、二等奖各一项,蒙运红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北省三等奖和第三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湖北省三等奖各一项。
他们发挥专长助力校、院对外交流、招生宣传工作。李娟老师参与华中大—华师一“一体化建设试验区”《AI+机器人》实验室及课程的建设,被授予“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外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王勋老师获评华中科技大学2021年本科生招生工作先进个人。
他们积极落实学校综合改革思路,按照实设处部署和要求,推进全院大仪开放共享,成效显著。在学校2020年大型设备管理(效益)考核中,机械学院喜获优秀单位一等奖,成为全校第一个获得一等奖的院系级平台;由朱岩等老师管理的聚焦离子电子双束系统、张翁晶等老师管理的拉曼光谙仪、朱倩倩等老师管理的纳米力学性能综合测试仪均获得优秀机组奖。
他们依法依规管好全院价值不菲的设备资产。设备管理员马莉敏老师和饶芳老师尽职尽责,助力学院在2020年度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工作中荣获 “资产管理绩效考评优秀单位”。
他们心系实验室安全,眼里容不下任何隐患。近两年积极建言并获得学校和学院支持,推动东八楼后院排水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该地“大雨必涝”的痼疾,使这个“平时垃圾堆放,大雨抗洪抢险”的地方,变成了学院干净漂亮的后花园;他们完成东八楼南附楼1区的修缮、推动附楼2区的危房改造,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名师引领构建先进实验教学体系
一流的教学离不开一流的师资。机械学院在国家级教学名师吴昌林教授、何岭松教授带领下,刘晓军、陈冰、赵欢、李文龙、廖广兰、卢文龙等一批骨干中青年教师,会同实验中心技术队伍,从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出发开展实验教学改革,持续打造和提升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品质。
他们按照“一个目标,两种模式,三种模块,四个层次”的思路构建设计创新与工程实现并重的实验教学体系:“一个目标”是确保机械实验教学实验室国内引领地位;“两种模式”是实物与仿真相结合的科技馆模式和博物馆模式;“三类模块”指设计基础模块、制造工艺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四个层次”指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实验、专业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和实际科研实验。
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必需有先进的条件保障才能落到实处。近几年,在实设处和学院的支持下,学院对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区进行了科学合理规划、全面升级改造,划分为设计基础、制造工艺、机电测控、创新基地四个实验区;建设数字化机械制造技术实验室、精密测量综合实验教学平台,逐步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革新,构建新的制造实验体系和数控技术实验体系;采用大型设备配备虚拟软件平台、小型仪器增加台套数的方式提升硬件水平,从而拓展实验项目;推进实验室信息化智慧化,打造无人值守开放实验室,增加课外自主实验学时。
科研教学实验资源管理一体化
机械学院另一大特色是整合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公共平台,创建大实验中心,涵盖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机械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平台,以及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实现实验场所和设备资源一体化管理。
这一特色举措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本科生受益,更多优质科研资源对他们开放,他们可以接触、了解到专业前沿研究和动态,观摩、体验高精尖科研仪器设备,肯定有利于其能力素养提升、专业视野拓展。其次,实验技术人员受益,能力得到锻炼,作用和贡献得到彰显,归属感和职业成就感更强。他们不再固守教学实验室这“一亩三分地”,还管理全院的设备资产,承担大仪开放共享工作和全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他们从服务科研中获得新知识、新技术,进而去提升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水平。再次,科研实验室的教师受益,他们得以从实验室管理运维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时还通过共享服务获得更丰富的优质实验资源。
实验室一体化管理,也使得知名专家学者接受并指导本科生创新实践变得更为便捷顺畅。如FOCUS团队(又名聚创团队)由陶波教授、尹周平教授在2010年9月倡导成立并担任指导老师,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电子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支撑平台,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团队自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六十余项,曾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大赛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及其他国家级奖项十余项,累计申请国家专利四十余项。
实验室中心运行信息化智慧化
机械学院一体化实验中心面积达8000余平方,仪器设备种类不一,实验内容多样,运行管理工作十分繁重,且早期实验室开放模式陈旧,开放信息不完备,开放时间有限制。如何既方便师生自由出入、自主实践,又做到安全可靠有序,同时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共享,一直是实验中心思考的课题。
中心团队经过观察思考,认为引入信息化智慧化手段是解决课题的可行方案。艺高人胆大,敢想就敢干。近几年在校院共同投入下,中心团队着手打造信息化智慧化实验中心,先后推出门禁系统、大仪共享网络平台、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危化品智能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各类设施和资源运维网络化、智慧化,打造出全天候开放、安全可靠可控的实验环境,全院师生“想用即可用,想创即可创”。
实验教学方面,中心成功开发实验教学信息系统,整合实验室研发和引进的虚拟实验项目、MOOC实验课视频等资源,集实验预约、课前预习、实验签到、实验慕课、实验报告、课后习题等多功能于一体。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部分实验室实验设备还通过物联网实现远程操控。中心由此实现了“虚拟+实体”、“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模式混合实验教学,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师生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学生甚至能在任何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在线预约、观看慕课并远程操控设备完成实验。
目前,机械学院智慧实验室系统已经开放运行1万多个小时,成为机械学院将科研实力转化为教学实力的创新典范。学院将中心在新冠疫情期间开展远程实验教学的情景拍成短片“一切为了学生”(http://mse.hust.edu.cn/info/1180/7765.htm),获得了“讲好中国故事”湖北省一等奖,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发挥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
正可谓:机械学院不一般,教学实验岂等闲。名师引领建体系,团队敢为天下先。科研教学融一体,智慧运行颇超前。设备无人自运转,原来师生在网端。
(文:郑炎雄 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