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实验教学坊——数智赋能,标准引领:华科大举办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03 点击量:

实验教学坊——数智赋能,标准引领:华科大举办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会

7月2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东五楼119教室内座无虚席,全校各实验教学中心教学骨干凝神屏息,聚焦讲台——这是“华中科技大学实验教学坊”第十九期活动现场,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本科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会。特邀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东南大学熊宏齐教授作主旨报告。报告会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剑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瓶颈。熊宏齐开宗明义:“实验教学要引领社会发展,而非被动适应”,为改革定调破局。

熊宏齐围绕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三大核心任务。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与“新质人才”理念,以“0到1的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熊宏齐指出,实验教学应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转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前沿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增加综合设计和研究探索实验,并通过小学分、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计,让学生快速接触前沿知识。此外,学科交叉与前沿领域的探索是实验教学的关键方向。熊宏齐强调,要实现教育链、科技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推动实验教学引领社会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突破精神的新质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熊宏齐强调,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力量,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学识和深厚的仁爱之心。通过实验教学和前沿科研项目,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同时,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道德情操和创新精神,还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项目和反复实践,让学生在挑战极限中提升能力。此外,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构建师生共同体,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将前沿科技项目融入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还能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实现数智赋能和AI技术应用的全面渗透。传统实验教学一般耗时长、效率低,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需求。为此,熊宏齐提出通过无纸化和信息化手段,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造接近真实的实验环境。尤其在无法进行实体实验的情况下,如大型工程设计和复杂系统优化等,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同时,学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AI画像,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建议,帮助学生提升实验技能。这种数字赋能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效率和安全性,还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熊宏齐还以东南大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为例,详细阐述了实验教学资源配置与管理的全面策略。他介绍了东南大学由公共基础实验室、大类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以及科研实验室等组成的实验室多层次结构,强调专业实验室应整合毕业设计与创新实践,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他提出各专业需明确核心实验能力,据此设计实体与虚拟仿真相结合的实验项目,并制定详细的资源配置图,以实现标准化与体系化管理。进一步地,熊宏齐指出实验教学应有明确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通过定期评估与优化,确保实验项目改革建设有序推进。在此基础上,教学指导委员会应负责监督实验教学的年度总结与规划的落实,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优化实验项目与资源配置。除此之外,熊宏齐还指出,专任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应明确职责,共同推动实验教学项目高质量开出。

在互动环节,机械学院实验实践教学负责人陈冰、电气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书记吴葛等和熊宏齐进行了对话交流。熊宏齐强调,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要求实验课程涵盖多门专业课程,构建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推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课程,加强前沿领域实验教学,并将竞赛项目、教学工作坊等课外活动与实验教学体系相结合,建立细致的管理体系,形成广义的实验教学体系。

陈冰、吴葛都认为,熊宏齐教授的精辟论述,为我校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如何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融通效果、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报告会最后,本科生院、启明学院副院长王琳玲向熊宏齐的精彩报告致以诚挚感谢,她表示,熊宏齐教授的前沿理念与系统化方案为我校实验教学的深层次改革注入了强劲动力。“创新之根在实践”,当前,学校通过持续重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制度保障,着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性重塑实验教学体系。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凝聚全校力量,坚定不移地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为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根基。

 

撰稿人:记者团 徐芯凡

摄影:记者团 李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