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 联系我们
 
 
 
 
 
 
新闻学院融媒体中心——“才华”与“颜值”兼具的实验室“明星”
 
发布:     时间:2022-06-17 14:48:36     阅读次数:
 
 

作为以理工医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办新闻传播学科的典型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突出发展,在全国同类新闻传播学院中位居前列,塑造了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华中大模式”,可谓是卓然而立。

然而,曾几何时,这位“优等生”似乎缺那么一点“颜值”担当,少那么一丝“魅力”展示。如果不是东六楼西侧那块高大的院名院训立石,来来往往的师生,也许还不知道这里有一所国内名列前茅的新闻传播学院。

这种“颜值”与“才华”不相匹配的遗憾,终于在2020年底成为过往!新闻学院在学校支持下精心改造的“全媒体与智能传播实验中心”(亦称“融媒体中心”,简称“中心”),穿过了“旷世疫情”的阴霾,经历了“武汉封城”的磨难,如同涅槃重生的凤凰,在喻家山下冉冉升起,华美绽放!她是生来就兼具“才华”和“颜值”的明星,雅致的环境,酷炫的灯光,先进的设备,既有文艺范、时尚范,又有科技感、现代感。中心启用当天,就吸引了广大学子前来体验,实验机位爆满,师生们倍感振奋、流连忘返。在启用后的一年时间里,已经在学院人才培养、服务学校重大活动、行业引领示范方面,显示出超凡的实力和魅力。

1C8ED


理念先行强特色 科学规划出精品

新闻传播学科被称为“文科中的工科”,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新闻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文工交叉、媒介融合”的理念,实验教学注重人文社科与信息科学学科的远程交叉,培养既有扎实的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传播工具的现代化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学院领导一直将实验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

新闻学院实验中心成立2006年,于2007年获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主动规划,积极争取学校支持,先后建成演播厅、语音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广告实验室、非线性电视编辑、网络传播实验室、形体房、录音间、新闻传播与舆情调查实验室,并联合学校现代教育中心、宣传部下属各媒体,整合资源,构建了“全媒体、全流程、全新机制”的实验教学环境,打造了新闻传播多功能专业实验基地

2019年,新闻学院实验中心建设迎来新篇章。经过学院领导持续努力、精心规划和申报,学校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改造原有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融媒体实验中心,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之初,学院领导班子高瞻远瞩,确定了融媒体实验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原则。总体目标,是要建设与新闻传播学科地位相匹配的国内一流融媒体实验中心,为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奠定基础;建设原则,是要满足教学需求、接轨行业前沿、实现功能复合、服务创新创业、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开放水平。

作为主持和参与项目建设的主要成员,学院时任党委书记詹健,以及院长张明新教授、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李华君教授,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投入巨大精力。詹健书记和张明新院长带领学院领导班子及实验中心人员走访全国各重点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及传媒领域业界翘楚单位,调研目前传媒业界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了解国内重点院校建设传媒类实验中心的经验;多次组织专业任课教师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反复研讨和论证,拟定“全媒体与智能传播实验中心”的详细建设方案。

为实验教学体系改革铺平道路,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在融媒体实验中心建设过程中,注重与行业前沿接轨,采购的设备均是目前传媒业界应用的主流设备或前沿设备,努力构筑与业界工作环境基本一致的实验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就能体验到与业界机构高度一致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实现学校与业界的无缝对接。

由于实验室空间有限,在实验中心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空间的有效利用和实验室的多功能化。例如,在演播厅中设立可升降的学生机位,既可以服务广播电视和播音主持专业的演播类实验教学课程,也能服务学生的上机类课程,还能开展直播、讲座等各类实践,实现一室多用,充分提高实验室空间的利用率。

学院领导还将融媒体实验中心建设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力图将实验中心打造为传播校园文化、展示新闻学子风采的载体。学院对融媒体实验中心的设计,提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要求,不仅要满足各项教学实践功能需求,也要突出展示和宣传效果,并筹划后续在实验中心建立“传媒博物馆”,开辟专门场地展示学生优秀作品等。

2020年项目启动之初,适逢疫情来袭、武汉封城,建设工作被迫延后。武汉封城结束后,建设工作在满足疫情防控要求的情况下迅速恢复开展。暑假期间,学院领导和实验中心老师放弃休息时间,不畏酷暑,几乎每天都在施工现场指挥工作、与施工团队商讨技术细节、监督工程质量。崭新的融媒体实验中心终于在202012月底如约完美亮相。

C199  10070

B9CA  D943

支撑实验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谱写新篇

服务实验实践教学,是融媒体实验中心建设的首要原则。中心建成后,解决了之前实验教学体系改革面临的诸多阻碍,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软硬件平台保障。

一是发挥校内实习实践基地的枢纽作用。

此前,受校内实习实践基地硬件条件跟不上时代、与行业前沿脱节的限制,新闻学院各专业本科生在大三下学期即赴校外企事业单位参加实习,在校学习时间仅有约两年半,其中,大一时间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实际仅有约一年半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导致学生普遍感觉到,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体验不佳,与学校和学院感情不深。

融媒体中心的建成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条件。新闻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李华君教授带领的教学体系改革团队锐意进取,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创造性地提出“校内课程-校内综合实践-校外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作品”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校内综合实践”培养环节,所有专业本科生在大三下学期的前8周,在学院实验中心参加综合性实践项目,完成后再赴校外参加专业实习。

融媒体中心作为校内综合性实习实践基地,承担学生校内学习到校外实习的过渡作用。既能使学生更多地在学院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业界的业务流程,又能在进入企事业单位参加实习时轻松上手,节省用人单位的培训时间,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和学校教学水平的满意度。

二是为新课程开设铺平了道路。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改革课程体系,增加新兴技术相关实验课程。融媒体中心建成后,借助一流的设备和技术,为多门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条件,新增本科生及研究生程包括《多机位拍摄与导播设计》《游戏开发》《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创意新媒体开发设计》《交互设计》《Latex科技排版与写作》《虚拟影像生产》《数据新闻报道》《Advertising and PR Effectiveness Research》(全英文课程)。

2021年,实验中心共开出实验课程33门,共计856学时,服务学生1258人次,总计29352·时。目前,实验中心承担的课程仍在不断增加,2022年仅上半年就承担了实验课程27门。

三是与校内外单位联合培养人才。

依托中心良好的设备条件,新闻学院深化了与学校宣传部的合作关系,实验中心为宣传部相关工作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宣传部则为我院学生提供参与其相关工作的机会。校电视台每周华中大新闻的录制,均在实验中心演播室进行,由新闻学院学生作为主播参与录制。新闻学院还进一步扩展与校外单位的相关合作,与光明日报社合作选定“虚拟仿真及创客中心”实验室作为“光明新闻创新实践中心”,在实验中心开办“光明课堂”,邀请相关专家为新闻学院学子讲授课程。


开放共享服务全校 示范引领树立标杆

融媒体中心除承担新闻学院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外,还面向全校和校外单位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充分发挥传媒类实验中心的设备和技术优势,提高实验室开放共享程度。2021年,计划教学外开放到达616学时。

中心启用以来,承担了多次学校重大活动,包括第九届和第十届华中科技大学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云论坛”、2019-2020华中科技大学十大科技进展颁奖典礼、学校运动会的直播活动等。李元元书记、尤政校长等校领导,多次莅临实验中心参与相关活动、调研实验中心建设与使用情况,高度肯定了实验中心的建设成效。

融媒体中心建成后,在国内高校新闻院系中引起巨大反响。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实验中心仍接待国内高校、企业等单位参访70余次。许多高校新闻院系和宣传部门慕名参观,均对实验中心建设成果赞赏有加。部分高校新闻院系表示希望借鉴我院的建设思路,参考我院的部分建设模式,提高其实验中心建设水平。中心已成为国内高校建设融媒体中心的代表性案例。

12FD3  120F1

14600  F936

未来,新闻学院融媒体中心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文工交叉、媒介融合”的办学特色,发挥实验中心的设备和技术优势,更好地服务实验教学、科研和学校重大活动,为学校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工作贡献力量。


                                      (文  新闻学院:夏志强 刘海通 娄艳雪)